蘆薈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觀賞性植物,含有蘆薈成分類的產品在市場上也受到諸多消費者的歡迎,對皮膚修複和保濕等功效是蘆薈深受大眾喜愛的原因。
身為天然的美容師,蘆薈的生長不僅需要遵循自然的生長規律,其采摘過程也是頗為講究。不僅工序多樣,時間的把握也極為關鍵。
接下來,讓我們走進薈生蘆薈園,欣賞蘆薈的有機種植和采摘的匠心之美。
八九月的海南迎來了新一輪的多雨季節,為本就享受著水分滋養的植物們帶來了新的生命力,越發茁壯成長。
一眼望去,一大片翠綠的蘆薈園映入眼簾,一株株姿態挺拔的蘆薈所散發出來的強大生命力,讓蘆薈園到處充滿著生機勃勃的氣息。與其說這是專門用於種植蘆薈產品的原料產地,不如說是蘆薈天然的生長寶地。

之所以能成為蘆薈天然的生長寶地,這就不得不提這片土地的神秘之處了。據說在一萬三千多年前,瓊北就發生過多次大麵積的火山爆發,而火山爆發所帶來的火山灰,使得土地更加肥沃富含養分和礦物質,如鈣、鐵、鋅硒等。而蘆薈園所在的龍頭村,正是屬於海南北部這一塊肥沃有營養的土地。
蘆薈們在這片曾經產生過火山爆發的沃土上生長,充分吸收了土地中的各類營養成分,營養價值比其他同類蘆薈要優越許多。再加上光照充足的熱帶氣候,原生態的環境,使得蘆薈能夠在這裏茁壯成長,碩大飽滿。
薈生蘆薈園嚴格遵循蘆薈的天然生長規律,種植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、化肥、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,並且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。就這樣讓蘆薈自然生長三年以上,在保證蘆薈的有效成分得到更好的濃縮之後,才開始進行采收。
除此之外,蘆薈在生長過程中,還要按時處理受損及外觀不良的葉片,以免對其他葉片產生不良影響。精挑細選留下來的葉片,才“有資格”進入到工廠,成為護膚產品的加工原料。
從生長到采收的過程中,蘆薈們經過了第一道檢驗:純天然生長。畢竟是用於皮膚的產品,除了生產過程中需要講究各類安全標準,在原料的生長過程中,更是不能馬虎。
這種全程有機種植的方式,不僅給了蘆薈足夠的自由生長空間,並且讓其自然吸收地麵精華。經過三年以上大自然的淬煉,最終呈現的,不僅是一株成熟挺拔的蘆薈,更是消費者護膚產品的純天然安全保障。
采摘之美:純手工、保活性
蘆薈們生長成熟之後,就到了重要的采收環節。
優質的蘆薈原料是保證好產品的先決條件,在進行蘆薈采摘的時候,需要注意的事項和步驟還有許多。
首先是人工采摘。在機器收割已經很普遍的年代,手工作業在某些工序上卻是不可替代的。以蘆薈來說,人工采摘可以對葉片進行篩選,保證葉片的質量和成熟性。
其次,蘆薈的采摘時間也需要重視。經過長期的經驗探索,采摘蘆薈的最佳時間最好為早上7點至9點之間。此時,清晨的露珠正附著在蘆薈葉片上,空氣濕度適中,正是蘆薈葉片的活性最好的時刻。故在這個時候采摘蘆薈,是極為合適的。
清晨7點鍾,當和煦的陽光輕輕照耀在蘆薈基地上,屬於蘆薈們新的一天開始來臨,蘆薈的采摘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。工人戴著手套,小心翼翼地對成熟的蘆薈葉片進行切割。切割下來的葉片翠色欲流,還沒來得及蒸發的露珠和葉片切口上的汁液融在了一起,宛如翡翠,處處散發著新鮮活力的氣息。
剛剛摘下的蘆薈葉片被整齊地碼進準備好的筐中,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更加鮮翠欲滴。
之後,下一道手工作業緊跟著開始。
這次是葉片的衝洗和挑選環節。采摘下來的蘆薈葉片隻是經過了初期篩選,還不完全具備成為加工原料的特質。此時,工人們再次對蘆薈葉片進行小心翼翼的清洗、剔除葉片上的雜物等等。
清洗葉片的同時,還需要對葉片進行二次挑選,觀察葉片是否受損、生長不良等等,然後再將清洗好和挑選好的葉片,整齊地碼好。
接下來迎接它們的,是新一輪的加工、生產到成品的過程。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,是保留了充分活性的蘆薈產品。
可見,要想成為加工產品的原料並不簡單,除了需要經過漫長的生長周期,在後期的采摘和挑選環節中,還可能因為存在一點瑕疵被“無情”拋棄。這也體現了薈生對蘆薈采摘的時間和流程的匠心與用心。
慢工出細活,“雕琢”蘆薈之美
蘆薈既可用作觀賞性植物,也具備較強的美容價值。從薈生蘆薈園的蘆薈種植和采摘情況來看,看似簡單,實際上在這些成果的背後,離不開細致的人工作業的投入。
慢工出細活,而蘆薈的生長,同樣也是在手工作業的基礎上,被“雕刻”出了屬於它原本的美麗模樣;同時,經過了“慢工”的精心打磨,才得以成為護膚原料,為消費者的美麗發揮應有的功效。
雨後,蘆薈與基地的氣候、水源、富硒土地等相輔相成,連成一片朝氣蓬勃的田園景象。在雨水的洗禮中,融合成一幅美好的畫卷。正是因為有了精心的嗬護,所以本就享受著陽光雨露的蘆薈們,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加清新蓬勃,富有生機。
如果不經過了解,很難想象蘆薈產品的加工原料,還潛藏著許多門道。這些門道貫穿於蘆薈的種植和采摘的全過程,每一步都不可馬虎。而在蘆薈的采摘過程中,薈生更是將手工操作的匠心發揮到了極致。唯有如薈生蘆薈園這般經過細心“雕琢”的蘆薈,方能展現其更加優秀的麵貌,將美好帶給每個人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